Skip to content

🔰 忽然想起一个第一人称写作技巧

🕒 Published at:

忽然想起一个第一人称写作技巧

为了说明问题,先引用一段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《阳关雪》中的几段话:

一走出小小的县城,便是沙漠。除了茫茫一片雪白,什么也没有,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。在别地赶路,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,盯着一棵树,赶过去,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,赶过去。在这里,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,哪怕是一片枯叶,一个黑点。于是,只好抬起头来看天。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,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,边沿全是挺展展的,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。有这样的地,天才叫天。有这样的天,地才叫地。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,侏儒也变成了巨人。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,巨人也变成了侏儒。

天竟晴了,风也停了,阳光很好。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,才片刻,地上已见斑斑沙底,却不见湿痕。

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,并不动,却在加深,疑惑半晌,才发现,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。

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,只可能有一种理解:那全是远年的坟堆。

在技巧上有两点值得说一下,一句是“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,侏儒也变成了巨人。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,巨人也变成了侏儒”,这种对比式排句很有意思。

但它还不是高级的技巧。下面这句“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,并不动,却在加深,疑惑半晌,才发现,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”,这里用了第一人称,直接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,“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”,烟迹就是作者的主观观受。作者知道这其实不是烟迹,但作者在用第一人称视角,在向我们再现他当时的感受。

在写技术类书籍时,有时候实战项目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,难免会出一些问题。虽然我们知道问题是怎么回事,但是最好当时不要说破,而是像余老师一样,只写当时的感受,让读者感同身受。最后再揭露答案。

与时俱进,用发展的眼光,用行走的视角写科普文字,写教育文学。感谢余老师,激发我的创作灵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