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小说中的随意性
这两天重新看83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发现小时候看的浅了,小时候只是觉得故事好看有趣,原来激烈的江湖恩仇底下隐藏的是巨大的悲剧。在第一部铁心丹心里,主角其实并不是郭靖和黄蓉,第一部演绎的主要是杨铁心与包惜弱的人生悲剧。如果没有这两位苦主,杨康和穆念慈甚至都可以算作主角。
当18年后,段天德指着包惜弱说:“你不但救了你的仇人完颜洪烈,还嫁给了他,亲自服侍他18年!”包惜弱听到这个话肝肠寸断,自责悲愤极了。小时候看的时候这一段就没有看懂,看到的可能只是完颜洪烈的卑鄙无耻,现在看,理解了包惜弱心里是多么难受。包惜弱一心向善,连个小动物都不忍杀害,无意中救了完颜洪烈,却拉开了郭杨两家的悲剧帷幕。她就是一个悲剧啊。不但她是悲剧,找了她18年最后团圆时刻却双双殒命了,杨铁心与包惜弱都是悲剧。所谓悲剧,就是创造出一种美好,然后再当众毁坏它。这一点在杨铁心与包惜弱的剧情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当然,我今天写这个要表达的还不止这一点。《射雕英雄传》是金庸大师的成名作品,这部作品也是被影视翻拍最多的一部,但这部作品今天我发现,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童话、是漫画、是随意的情节故事编织,目的只为不断创造故事张力,以赚取观众的眼泪。金庸大师当年写这部小说时是报纸连载,他选择这样随意处理自然合理。只不过是后人给了金庸小说过多的溢美之词,让今天的人在大师的光环之下忽视了它本来的面貌。
情节随意,追求故事张力,这是我看到的最大特点。追求故事张力没有错,张力不强的话,是很难吸引读者追更的。举个例子,就说上面包惜弱心碎这一刻,为了写这个小高潮,金庸大师巧妙地或者说刻意地提前进行了一些情节编织。首先是让郭靖、黄蓉离开,离开的理由是包惜弱不杀生、吃素,黄蓉在这里觉得无趣,于是两人离开。这里包惜弱不忍杀生也是一个铺垫,后面马上就需要这个铺垫了。镜头切到工具人道长丘处机身上,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流氓欺辱一个老者,出手解救老者,却发现这个老者原来是他苦苦寻觅了18年的段天德!为什么这么巧?金庸安排的,因为下面的剧情需要段天德的那张嘴了。丘处机带着段天德,不给他吃喝,虐待他,结果遇到郭靖、黄蓉,郭黄看不下去,反与丘道长打了下去,帮助仇人段天德。为什么这样?因为故事讲究转折,金庸小说中到处充斥了这样的反转情节。三人带着段天德到了杨铁心面前,郭靖才知道丘道长虐待的是他的杀父仇人。至此,前面都是铺垫,接下来,金庸大师让段天德说出来上面那段话,包惜弱顿时觉得没有脸活在这个世上了,一个隐藏了18年的信息差——包惜弱当年救了寒冬落难的完颜洪烈,这个信息差被刺破了。目的达到以后,段天德在这里就没有了,作者让他逃跑了。为什么不杀他?因为后面还需要使用这个工具人角色。在小说中,死亡是角色下线的唯一方式。
故事的张力是信息差在不断刺破过程中不断释放的。张力的大小是需要人作为主体去感知的,是大是小因人而异。作为作者,如何预断所设计情节的张力大小呢?靠阅历与广泛的阅读,尤其是历史类、社会类图书的阅读。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
再举个小例子。郭靖在漠北杀死了陈玄凤,这个信息差在郭靖到了中原与黄蓉成为情侣后,梅超风开始并不知情。为此,金庸大师某一天安排郭靖与黄蓉在小树林里进行无聊的打情骂俏,郭靖还说要把匕首送给黄蓉。结果一掷之下,匕首被梅超风接住,摸到匕首上刻着“杨康”二字,这就是杀死她的贼汉子陈玄凤的凶器,她认出来了!于是,梅超风要杀郭靖,即使黄蓉是她师傅的女儿也不能阻止她的。最后,黄蓉与郭靖躲进一个山洞中,为了黄蓉免受牵连,郭靖愿意出洞赴死,因为梅超风要杀的只他一人;为了救情郎,聪明灵动的黄蓉主动被梅超风(瞎眼)重重击了一掌,因为有软猬甲的存在也不至于丧命。梅超风内疚之下,也放过了郭靖,答应不再杀他。
通过这个情节,经历过生死,郭黄感情更加坚固了。而在此之前,郭与黄在小树林里打情骂俏,还要送匕首,只是金庸大师在故意引导情节,最后梅超风误击黄蓉一掌,放下复仇才是这段情节的高潮。所谓引人入胜的小说,就是这样的高潮一个叠着一个。一个高潮写完,金庸大师又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信息差,设计下一个高潮情节。至于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前后关系,有时候并不是很重要(除了有依赖关系的)。就以“梅超风要杀郭靖”与上面那个“段天德斥言包惜弱服侍了仇人18年”这两个情节而言,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并不要紧,金庸大师先想起哪个就先写哪个。除了这种先后的无关性,还有,金庸大师为了引出后面的高潮情节,肆意捏造前面的小情节,例如老实的郭靖也知道与女友黄蓉打情骂俏了,找了18年都没有线索的丘道长突然在大街上遇到段天德了,这些小情节都是可以的。这就是我前面讲的随意性,金庸大师为了让小说好看,为了让故事一直富有张力,在处理故事情节时是十分随意的。
2025年8月3日